台北當代藝術館前廣場 (台北當代藝術館)

自從辦公室搬到塔城街之後,我便以徒步方式數次體驗週邊環境,20分鐘內即可步行到捷運中山站或台北車站。

其實,我的娘家離迪化街及現在的辦公室頗近,可是,結婚8年多以來,此地已非我的生活圈。所以,因為辦公室搬遷的緣故,又再度回到兒時熟悉的環境,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因為此處既無捷運經過,公車路線又不多,距離台北車站又在可步行範圍內,因此,最近徒步旅行的機會大增。從辦公室走市民大道,接地下街可以抵達台北車站與南陽街;走長安西路可通往中山北路,或由捷運地上通道前往中山站商圈。前兩週,我便數次嘗試從長安西路一路逛過去。長安西路、後火車站週邊原本就是各種日常用品、禮品、玩具、皮件...等的集散地,從耶誕節開始到農曆春節,沿路的商家異常熱鬧。

再往東走,就會抵達前市政府改建的「MOCA台北當代藝術館」,這棟紅磚建築建於西元1921年,原來是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跟我的母校西門國小(舊稱為「壽西尋常小學校」)一樣,是日本人子弟受教的小學。兩層樓建築,兩側入口是山牆形式的廂廊,整體是U型建築。目前是市定古蹟,前半改為「台北當代藝術館」,以當代藝術推廣為宗旨;兩翼部份歸建成國中當做校舍使用。

上一個檔期MOCA的主展覽是「小碎花不--變亂新世代」(到2009/1/18),目前展館正在進行維修,到2009/2/5為止閉館不開放。有關「小碎花不」的介紹是這樣的:

「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由跨領域藝術工作者顏忠賢策畫,展覽主要探索關於台灣新世代族群的思考和生活模式,他們對大、偉大、大時代沒有興趣,所以追求和渴望一種忠於自身存在感的「小」時代精神;他們保有尚未登大人前的有點「碎」,有點未成型的青澀,但純真而誠懇;他們善變、好玩、多疑、遊戲人間,勇於接受和挑戰「花」花世界的變幻無常;他們渾身血液含著反叛、抵抗、控訴的基因,「不」鳥主義、不沾信仰、不聽教訓、不立座右銘,拒絕讓老世代沉重的人生觀加諸於身上。展覽並以「不落格」、「不創意市集」兩個活動子題來勾勒這個新世代藝術裡非主流藝術或次文化的冒險形式。

參展藝術家陣容包括七O、八O年代出生的「新新人類」,如可樂王、紅膠囊、許唐瑋、陳怡潔、葉怡利、李國弘、夏夏、吳耿禎、張嘉穎、姚仲涵、林岱璇、葉俊慶、郭令權、桂綸鎂,和三個創作團體「調教房工作小組」、「現在詩」、「城市酵母」,另有知名藝評家鄭慧華、張晴文、名作家成英姝參展。(from MOCA網站)

館外的廣場也有一些裝置藝術作品,比如說這個吊了許多花布的作品,好像萬國旗一樣熱鬧。

裝飾的布招

還有這個用寶特瓶做成的牛,迎接牛年的應景作品。

另一頭看牛

兩年前,跟妹妹一起去北歐的時候,逛了不少現代美術館,對於這些新新人類的藝術創作稍稍可以理解。這次,是跟昱芬一起進去MOCA參觀。有些作品結合了機械與聲音控制元件,也有純粹平面圖像、電腦製作影像(比如說桂綸鎂的作品),也有編織、木工等的創意發想。有些作品只能在線外觀賞,有些則歡迎觀眾一起參與。其中,有個很好玩的企劃,是讓來賓報名,在MOCA咖啡館裡兩人連續說話90分鐘吧?!(有點忘了長度)中間不能停頓超過幾秒,策展人會支付點心飲料的費用,但整個過程必須被錄影下來當成作品,好像叫做「兩個人的下午茶」的樣子。我想,這個企劃大概就屬Kero小姐最適合。

看完展的感覺是,台灣的年輕人創意其實不輸歐美,只是,像李仁芳老師說的,好像沒有一個中心思想或者一個明顯的symble,讓人家可以一眼辨識出「啊!這就是台灣!」。還有,就是這些藝術創作跟常民的生活,總像是兩個世界;我們進到美術館、博物館可以感覺好像很有Fu,可是,一踏出那個「結界」,放眼望去,就是醜陋的建築、不算乾淨的街道,以及呼嘯而過的公車、摩托車、計程車...。硬體,砸錢就可以速成;軟體、心境與品味,則是漫長的一條路。

出了MOCA左轉再前進,在85度C咖啡館左轉,就是捷運淡水線的地面通道,兩旁也有些小服飾店可逛。其中,隱於巷道內有一間「松八食堂」,標榜天天買進最新鮮的漁貨,我們那天點的是一整尾的紅甘魚;魚身作成生魚片、生魚片握壽司,其餘煮湯,約500元,算是便宜。烤雞腿肉也很棒,香又多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酒類選擇少得可憐,只有啤酒跟一般的清酒。不過,服務人員很親切也願意傾聽顧客反應,因為強哥跟他們說他們使用的醬油太鹹,他們很客氣說會改進,所以,下次我們還要去驗收看看改了沒。整體而言,可以打80分。

生魚片

紅魚甘握壽司

店家資訊:

地址:台北市長安西路19巷2弄61號

電話:02-2531-6007

營業時間:10:30-22: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t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