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的絲線,牽起兩端的感動!

10年前,看了紀錄片導演酒井充子小姐的"台灣人生"一片,深受感動且寫了篇網誌

(對於導演的背景介紹,請參考上面網誌文章)

DSC_1239.JPG

(導演送我的簽名書&手帕,實在太感動了)

 

10 年後,換我跟酒井導演並肩坐在台上,擔任通譯的工作。

1554595639733.jpg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懷著理想、回到苗栗老家開了獨立書店"日榮本屋"的Q桑。

1554595632081.jpg

 

"台灣萬歲",是酒井導演的"台灣三部曲"最後一部片子。

前面的"台灣人生"、"台灣 Identity"都是訪問曾經歷過日治時期的台灣阿公阿嬤們;有感於這些老人家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強韌的生命力,酒井導演想在最終曲找到那生命力的來源。

三部片子拍攝的時間長短,分別是:7年、2年、2年,顯示拍攝團隊越來越得心應手,對台灣的種種也更了解了!

(這應該是導演自身最大的心願--更了解台灣)

 

"台灣萬歲",紀錄了台東縣成功鎮發生的3個人生故事:

仍是日語世代、以突棒法捕捉旗魚數十年已退休的阿公;

曾受阿公指導、持續用突棒法捕捉旗魚的原住民夫婦;

守護著古老傳統的原住民年輕世代 。 

不管是哪個生命軌跡,共同的主題是:祈禱、對生命的感謝、家族。

 

小小的書店,又在清明連假中,Q桑的第一次影片鑑賞活動票房如何? 真是令人緊張。

DSC_1230.JPG

所幸,接近預定開場時,參加的朋友接續出現。

1554595650227.jpg

酒井導演向大家打過招呼並簡單介紹後,就開始觀賞影片。

觀賞的途中,時而發出笑聲、時而淚眼婆娑......

 

與影片相同精彩的,是映後座談!

(原諒我的豆腐腦,只能擇重點記下來)

 

Q1:導演這10多年來台灣紀錄,有沒有覺得台灣最大的轉變是甚麼?

A1:首先是,可以說流利日語接受訪談的阿公阿嬤變少了!

10年前只要一出火車站,我以日語向遇到的人攀談,他們立刻可以帶我到家裡或附近找到曾歷經日治時期的老人家。現在,就算我在車站前大聲地用日語談話,再也沒有人回頭看我一眼。

再來是,從東南亞來到台灣工作的移工變多了!

不管是從事照護或勞動工作,我很想知道,台灣的朋友怎麼看待這些東南亞的朋友? 是純粹的工作者?還是可以跟大家並存於這塊土地的同胞?

因為日本這幾年也有嚴重的勞動力不足問題,也開始討論引進外來工作者的事務;台灣的經驗,可以提供日本很好的參考。

 

Q2:在拍攝的過程,有沒有甚麼印象最深刻的事?

A2:為了拍攝捕魚的情景,我們大概隨著漁夫一家出海15次之多。可是,5次、10次,竟然都沒補到一條魚!!!

最後,只好放棄原來想像的那個"撩起突刺棒、用力擲出捕到一尾大旗魚"的畫面設定。

頓時,我好像當頭棒喝了解到:原來,補不到魚,才是漁夫們的日常生活啊!

影片中出現漁港吊起大魚的場景,其實是數十隻漁船才補到那麼幾條;多數的日子,漁夫們面對的是空手而歸哪!

又,原住民青年上山打獵那個段落,或許有觀眾會覺得:"生吃獸肉,血淋淋地好可怕呀!"

但是,你看他們上山前敬山神,捕獲獵物後非常恭敬、小心翼翼地處理毛皮與獸肉,且第一口先敬祖先等等,

那種對於上天賜予食物的感恩心情,讓我重新認識了日本人要開飯前所說的:"いただきます" (領用了),原來蘊含了這樣感謝的心意!

 

Q3:導演的三部曲拍攝完成了,後續還有以台灣為主題的拍片計畫嗎?

A3:其實,已經在拍攝了。我正以蘭嶼為主題拍攝下部紀錄片,預計再一年可以完成。

大家都知道,台灣政府把低階核廢料存放在蘭嶼已經幾十年,我想紀錄生活在蘭嶼、與核廢料一起成長的年輕人們,他們的想法。

日本也有許多類似的情事,比如沖繩的美軍基地爭議、福島的核汙染問題等等,牽涉到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不對等問題。

我並非要以環保抗爭為主題,而是想從當地居民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生活與感受。

 

這個場次的觀眾,大約一半以上是年輕世代,也有爸爸媽媽帶孩子來觀賞的。

最後,酒井導演對年輕觀眾這樣提到:

在日本,對台灣的介紹非常缺乏,學生的教科書上只有"由於馬關條約,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這樣一行字提到台灣。

(導演自己才會花這麼多力氣來認識台灣)

因此,希望在座的年輕人,多跟日本年輕人交朋友,多跟他們述說台灣的事情,讓他們更了解台灣!

 

對我來說,酒井導演拍這些片子的觀眾設定,其實是她自己的日本人同胞;

但是,身為被介紹主體的我們,從她清澄的雙眼中,是否也照見了自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t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