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宋末元初 蔣捷 「虞美人」
這是今天在FB上看到吳念真導演引用的一闕詞。
同樣是「聽雨」一件事,
少年時,紅羅綢帳中卿卿我我,還覺得雨聲浪漫;
中年時,客觀情勢比人強,同樣的雨聲卻備感風聲鶴唳;
老年時,視茫茫而髮蒼蒼,只能 Let it be 了......
文人墨客,總愛以少年、中年、老年為題,講述心境的轉變。
我們這種尋常百姓呢......
只是關心上下班時不要下大雨啦、週末假期也最好別下雨之類的雞毛蒜皮小事。哈!
就像艾瑞克說的,
小時候總喜歡在下雨時跑出門淋雨、故意踩進路上的水坑激起水花;
長大了,卻再也沒有這種玩耍的心情,就怕剛弄好的髮型、剛買的新衣新鞋弄髒了~
雨,還是一樣的吧!
老天兀自晴雨,千百萬年來不變;是人們,行為變了、心情也變了呢!
ps. 「虞美人」,其實是詞牌的一種,有其平仄規定(維基百科注釋見此)。
我們比較熟知的是南唐李煜(李後主)所寫: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