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登呂伯(トロベー,To-ro-be),可不是登輝伯呦!
大家都知道日本很會種稻米,很厲害的"越光米"就是他們育種成功的。
但是,你可知道,日本的種稻技術,是甚麼時候開始發展的呢?
答案是.....
西元前3世紀~西元3世紀的「弥生(やよい,Ya-yo-i)」時代,從中國傳過去的;
最早是從大陸直接傳到九州,再從九州向日本本島各地傳播。
(這跟後來的中國文化傳遞路線係經韓國不同,據說是有做過稻米的DNA分析,發現弥生米與韓國現有米種不同)
因此,日本從南到北(沖繩~青森),都有弥生時代遺跡。
我們這次造訪的是位於靜岡市的「登呂遺跡(とろいせき,To-ro i-seki)」。
弥生時代,人們剛從逐水草而居的魚獵生活,進化為固定地盤的耕種時代;
因此,出土的遺跡包括了狩獵用的鐵器與石器、祭祀用的青銅器、木製的種稻用具(如製作溝渠用的「矢板」、用來整地的「田下駄」等)。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米"或"稻田"的遺跡!
登呂,就是日本第一個發現水田遺跡的地方!!!
現在,義工們還幫忙在這片水田上復育弥生時代的"古代米"呢!
除了水田遺跡之外,這裡還發現了當時「豎穴式住居」--比地面稍低的地基,上面立了梁柱,外面再覆以土或蘆葦、稻草桿所蓋成的居住空間。
上圖中,用繩子吊起一個像置物架般的平台,是用來放生活用具的,
這在近代的古民家中仍可見到。
當然也有高台式建築,用來儲存稻米的。
園區裡有間新式建築的「登呂博物館」
門票是大人¥200,小孩免費。
裡面展示了出土的遺物,包括一個像古琴的底板↓
比較有趣的是,戶外園區中,會有義工們介紹當時的生活工具,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
例如:鑽木取火 ↓
(依序:以鑽木器摩擦標的木、直到標的木鑽出黑色屑屑後用樹葉搧風、直到火星出現、將火星移入乾燥纖維內、順利引燃)
磨製石器 ↓
這裡的義工們都很熱心,攀談之下,得知我們是台灣去的遊客,
歐巴桑拿出預藏的小抄,開始問我"中國話怎麼說?"
原來是這裡也會有說"中國話"的遊客造訪,他們可認真地學那困難的捲舌音呢!
兩位一直問個不停,偶而還抬起槓來:
歐吉桑說:我們日本人比較笨,所以,像種稻這種高超技術,就是中國傳進來的。
歐巴桑回:怎麼可以說我們比較笨....
眼看著,本來要搭回靜岡市的巴士,就這樣跑掉了....
剛好有其他客人靠過來,我跟強哥就藉口快溜!
(園區裡的水蠟燭)
(栗子已結實累累)
結果,歐吉桑發現我們已走到巴士站牌,還特地趕了過來再寒暄兩句。
真是,超級熱心的義工呀!
歷史書上這麼寫弥生時代:
因為稻作需要灌溉、治水等工法,無法單人操作,因而演變出"作業集團";
而"作業集團"要能順利運作,則必須有強而有力的領導,因而形成"組織"。
由於耕地、水資源有限,進而演變成為"集團間的抗爭",成為"戰爭"的濫觴。
所以,原本用來當作農具的鐵器,進而發展成為"武器";
"武器"的發達,成為"戰爭"激化的基礎。
所以,人類文明的演進,究竟是好是壞呢?
如果,我們還是以狩獵維生的"摩登原始人",會不會世上就沒有人與人的戰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