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埼玉縣的川越市,素有「小江戶」之稱,距離東京市中心不遠。因此,在前往名古屋之前,來個半日遊。
從東京前往川越有好幾種方式,可以從池袋搭乘東武東上線(30分鐘)、新宿搭乘西武新宿線或JR埼京線(50-60分鐘)、渋谷搭乘東京メトロ副都心線(50分鐘);我們這次搭的是東武東上線。
川越的歷史其實挺久遠的,遠自繩文時代就有人居住、狩獵;彌生時代開始耕作;古墳時代開始使用自中國大陸傳來的鐵器與須惠器(土器的一種);平安時代形成的莊園,由河越氏、仙波氏、古尾谷氏等武藏武士所支配。到了享德之亂-鎌倉幕府滅亡後,因為上杉氏與擔任古河公方的足利氏互相抗爭,才因為戰略的考量築了川越城。之後,又歷經北條氏、豐臣秀吉的統治,一直到了德川家康開了江戶幕府,川越成為鎮守江戶北方與物資供給的重要據點;之後,松平信綱將川越整治成為具有規模的城下町,直到松平齊典的時代,川越成為17萬石的城市,而有了「小江戶」的美譽。
川越最著名的觀光景勝地區有三:喜多院、川越城跡、蔵造りの町並み,因為川越城的本丸御殿尚在修復,我們只前往另外兩地。從川越車站西口前的6號乘車處,可以搭乘「小江戶巡迴巴士」前往各主要景勝地,一日乘車券500日圓,可以不限次數上下車。在排隊等待的時候,服務人員問了我們從哪裡來,還特意折回車站的觀光案內所拿了幾份英文的解說給我們,真是感動!
首先抵達的是喜多院南方的中院,首先映入眼簾依然是滿開的櫻花。
院子裡,還有一株杜鵑,也是不落人後地綻開。
途中經過人家的庭院,開著下面這不知名的美麗小花...
補註:這個植物的名稱是「アカバナミツマタ(赤花三椏)」,「三椏」其實是和紙的原料之一。明治初年,當時是用另一種植物「雁皮」來製作紙幣,後來因為「雁皮」的產量不豐,無法因應紙幣大量製造的需求,在大藏省印刷局(現改為國立印刷局)的技術改良後,改用這個「三椏」製作出來的紙幣品質優良,因而沿用至今。
還有這棵應該是桃花,滿滿的粉紅色,真壯觀!
先抵達仙波東照宮,這是奉祀德川家康的德川家廟,為日本三大東照宮之一,另外兩間是日光東照宮(衣冠塚)、靜岡縣久能山東照宮(真正所葬之處)。
比起日光東照宮,這裡其實沒什麼看頭。
(拜殿) (幣殿,據說裡面懸有後水尾天皇寫的「東照大權現」匾額)
再往前走,就到了喜多院。相傳奈良時代喜多院即已建立,到了平安時代,慈覺大師円仁奉淳和天皇之命創建了敕願所,奉祀阿彌陀如來佛、不動明王、毘沙門天王。1611年德川家康親訪川越時,授予住持天海僧正(慈眼大師)寺領4萬8千坪及500石,並將北院改建為「喜多院」,陸續又建了慈惠堂、多寶塔、慈眼堂、鐘樓門、東照宮與日枝神社等。
(喜多院) (本堂「慈惠堂」的「潮音殿」,據說坐在殿中可以聽到海潮一樣的聲音因而得名)
正殿前的吉野櫻開得正盛,與前方的多寶塔相映成趣。
喜多院境內還有五百羅漢像,全部538尊羅漢的表情各異,是日本三大羅漢之一。
參拜完畢,我們在寺前的屋台買了點心充當午餐,強哥選的是烤蠑螺,我選的是川越名產「炸番薯條」。
接著,我們搭乘觀光巴士抵達蔵造りの町並み,就是保有江戶風情的藏造街。街道其實不寬,綿延大約1公里,兩側都是白壁二樓倉庫式建築,這樣的建築具有防火的功效,據說是江戶時代曾有一次大火毀了川越大半房屋之後,才發展出來的建築樣式。
可以看到二樓的窗戶樣式,是好幾層厚重的窗門,像保險庫一樣的。
看這個門,也是又厚又重,所以才能防火不會延燒。
各家屋頂的山牆各有特色。
商家的店招也各具風情。
還有路邊的石造雕塑,也很可愛呢!
(我是河馬啦!) (我是貓頭鷹!)
走累了,天氣又熱,就在路邊吃起蜂蜜霜淇淋,強哥還對著對街走過的幼稚園小朋友們(應該是校外教學)表演「おいしい~~~」的表情,害得小朋友們直嚷著「我們也要吃冰淇淋!」。
川越還有個著名的「時之鐘」,原建於寬永年間(西元1624-44年)、燒毀於川越大火;現存的3層樓木造塔約16公尺,重建於明治26年(西元1893年),每天上午6點、中午12點、下午3點與6點報時一次,已成為川越的象徵之一,並入選「日本的音風景百選」。
最近,NHK晨間連續劇「つばさ」就是以川越為舞台,也讓當地觀光再添一筆佳話;日本人對於以戲劇結合地方觀光的推展做得可在行,像年初的「送行者」就捧紅了山形縣。這些都是經過縝密設計的行銷手法,不像我們的墾丁,因為海角七號紅翻天之後,家家戶戶都搶搭海角列車,可惜只是毫無章法的海撈一筆罷了。
川越是個很有意思的小鎮,離東京又近,下次有機會到東京的朋友,可不要錯過呦!
留言列表